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天地 > 名家论点

梁世杰:名医是有意无意塑造而成

作者:梁世杰来源:官网时间:2020-05-08 20:32:25

QQ浏览器截图20190103223034.png 

 

名医是有意无意塑造而成

 

 

 

作者:梁世杰

来源:老梁谈养生栏目

 

 

古往今来有多少名医流芳百世,又有多少名医默默无闻,而名不见经传。当然有人要说名不见经传的能称作名医吗?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怎么能称之为名医呀?

 

这就卡中了古代名医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的命门:即凭借其流传至今的古籍医书,这一终极条件!

 

 

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叶天士、李时珍、李东垣……这里老梁就不一一再举例子了,你所能想到的名医都是凭借其著作而功成名就,流芳百世的!见样儿学样儿,照方抓药!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去揣度,现代诸多医生为什么热衷于出书的一大原因!

 

 

当然有人问,华佗没有流传下医书,即使有也只是托名之作,但是却名满中华,这做何解释呢?

 

但是老梁要提醒您不要忘了,史记和三国志这些史书上对其有记载呀。这可是史实啊!这是史家为其背书啊!比自个儿写书可不差呀!当然华佗之所以能入史学家的法眼,最终成名,是因为其给当时的关公、曹操等历史风云人物诊过病的经历,否则即使水平再高,恐怕也是籍籍无名吧!同样是见样儿学样,儿照方抓药,这里不得不说,以给名人、政治人物诊病而成名的经验也被后世医家所追寻,并屡试而不爽!

 

老梁认为,名医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无疑取决于其的医术之高,医论之高!否则中医典籍浩瀚如烟,大浪淘沙,沙里澄金,流传下来的想必都是干货。打铁还需自身硬!任何古医家医术水平的提高,都绝对离不开其自身的学习与实践,而中医的实践是为数不清的群众解决疾苦,从而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这个符合实践论的思想。

 

而老梁强调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其道德水平之高,这个是不容忽略。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崇尚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崇尚文人长,艺人短。这种封建保守的思想成风。作为古代医家,真正能够做到突破陈俗陋习,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与经验,无私奉献,倾囊相授,刊行天下,真的是很不容易的。

 

 

当然他门凭借其著作从而流芳百世,为后人所赞叹与景仰!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揣摩古人的成名同样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塑造而成的。

 

也就是说你无法揣摩清楚其是有意为成名而出书还是为无私奉献其医术经验,而刊行医书。要知道古代出书也都是需要花不少钱的。好多医家都需要被赞助。当然《本草纲目》是个例外,李时珍去世几十年后,才被国家公费出书!

 

我们本着事实求是的客观态度,可以去推理,没有流传下名字的医生在当时也可能是远近闻名的或大名鼎鼎的医生,只不过没有机会与历史名人有交集,不入史家法眼,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更重要的是医生自己又没有著作流传下来,故不为后人所知,只是当时当地远近闻名而已。我相信这样的名医是大多数,就如同广大的劳动人民一样,默默无闻,深藏功与名。

 

 

 

那么人究竟应当不应当成名,应当不应当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流芳百世,真正做到立德立言立功呢?作为一名医生或学者,是否应当做到儒家所提倡的的那样?承前启后,立身立命,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应当追求功成名就还是应当放下名利?二者之间的取舍,一直为人们所纠结,也很容易被俗世道德所绑架。求名被称之为庸庸碌碌,欺世盗名之辈。而求利呢?又被视之功利之徒,铜臭味十足,而为人不屑。正所谓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攘攘熙熙皆为利往。

而老梁认为,作为一名医生,想功成名就是情有可原的,也是合理合法而正当的。通过自身正当努力,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不拖小康社会进程的后腿,有什么不好吗?

老梁认为在没有功成名就的时候谈放下名利是不客观的。对一个两手空空的人如何能谈放下呢?他又能有什么可放下的呢?

 

老梁认为劝什么都没有的人放下名利,那是一种充满掠夺之心的蛊惑人心。是既得利益者对芸芸众生的思想剥削和思想误导。作为普通人的大多数,首先要讨论拥有过什么?然后再说放下。功成名就的人才能探讨是否放下名利,回归本来。这才是客观的。

 

谈到这里,不由使老梁想到,有人经常强调所谓“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老梁认为要把这二者区分开真的是太难了,因为事儿是由人来做的。人呢,是来做事的。怎么能同时实现事儿的高调,并且还能突出其中人的低调呢?老梁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你就不真做事儿。只能说做人要谦逊。但是做事儿,人和事儿是捆绑在一起的,都是高调的,这是不可否认的。想来事情也没有低调去做的,如果有要求低调去做的事儿,老梁认为做的肯定是见不得人的事儿!

 

正如同老梁所说,名医是有意或者无意塑造而成的。

 

一位医生是否有意的去为了成名而成名,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是看到了他一心钻研付出,努力进取,医术水平高,对患者服务态度好,远近闻名……更难能可贵的是,胸怀天下,乐于传授与分享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比如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积极参加各种论坛,发表演说,通过申请国家专利的方式公开自己的成果等,或许他本就没有成名之心而无意间成名了。

当然我们要说,有部分名医是为了追求名望或引人注目,通过正常的提高自己的医术等方式为基础,同时做了一些类似涂脂抹粉、化妆之类的修饰,最终实现了功成名就与万古流芳。这或许是有意的、存心塑造自己而最终成名吧!但是我们要问,通过塑造自己,最终如愿以偿而功成名就,这有什么错吗?他假如落在实处,从医术入手,提高自己,帮助别人,爱惜名声,分享成果,名望所归,盛名加身,而不是所谓欺世盗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对方呢?区分有意或者无意塑造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由使我想到了叶天士的故事。当初叶天士悬壶济世时,门可罗雀。后来利用天医星下凡之传说,引人注目。最终求医者日隆而名满天下。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与其医术与初心而无染,并叹为佳话!

 

谈无论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祖师爷是老子,而老子过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而成为道家之祖。而被后人所敬仰,所铭记,成为释道儒三教之一的圣人。

 

洒脱、出世如徐志摩,正如他的诗写到的“轻轻的我来了,正如我轻轻的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却留下了徐志摩的诗,和众人的敬仰与怀念。

 

做好事不留名如雷锋。却留下了雷锋精神与雷锋日记,供我们学习和进步。

 

有意与无意成名,真的是不好区分,但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个朴素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绝大多数人的追求。

 

谈放下名利、谈淡泊、谈归隐、谈低调、谈深藏功与名,这些都是功成名就的人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功成身退的境界,而作为我们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芸芸众生来说,谈这些不觉得可耻和脸红吗?

 

所以老梁认为,生活在世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和别人学,但是只有一样,不是说学就能学得像的,这就是“境界”,只有你具备了学习的资历、资本和功劳,才有资格去和别人学。单纯学境界是学不来的,也是学不像的是会被人耻笑的。

 

所以老梁认为谈无是因为有,放下是因为承载,不带走是因为带不走。不留名是因为盖不住……

拿破仑曾经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也可以以此逻辑去推论不想成为名医的医生,不是好医生。而这个名医的称号,是被社会所认可,被群众所认可,被学术界所认可,被国家所认可的。不是自封的。既需要努力,又需要机缘。

 

最后,我们用2016年5月17日,国家领导人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做结尾,他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

微信图片_20210307111945.jpg

 

相关资讯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