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 丨倡导大医文化,践行医者仁心
作者:李建宇来源:互联网时间:2020-05-08 20:57:54
张其成 丨倡导大医文化,践行医者仁心
张其成出生于安徽省歙县,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一个被称作"张一帖"的医学世家远近闻名,而张其成就是这个世家的第15代传人。
作者:李建宇
--------------------------------------------------------------------------------
张其成,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我国首位《黄帝内经》博士后。著名国学专家,养生专家,中医文化学家,文人书法家,国学修心倡导者。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他那间略显窄小朴素的办公室里,张其成接受了来我们的采访。他表示如何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如何发掘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如何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未来对我们的期盼,需要中医药行业内及行业外各界人士一起努力、协同创新。’
两代七教授,医风继世长
张其成出生于安徽省歙县,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一个被称作"张一帖"的医学世家远近闻名,而张其成就是这个世家的第15代传人。相传"张一帖"之名始于明嘉靖年间,名医张守仁擅治内科疑难重症杂病,并研制了由18味药制成的"十八罗汉"末药。而该药往往一帖药下,便能药到病除,故被老百姓称为"张一帖"。
"张一帖"传到张其成母亲张舜华这一代,家里没有男丁。而张家的家规是传男不传女。眼看家学无继,张其成母亲深感责任。于是她就偷偷学起了中医,并最终用真情和勤奋打动了张其成的祖父,得以正式学医。但为了延续家学,张其成母亲答应了不能外嫁的条件。随着张其成父亲李济仁的入赘,"张一帖"的名号得以沿存。张其成有一方闲章,字面为"张冠李戴",就幽默地记述了这样一段家世。
张其成回忆,母亲用一条布带背大了他们五兄妹。因为找她看病的人太多了,母亲连坐月子都从来没有超过三天,用布带背起嗷嗷待哺的婴儿,拎起药箱就前往病家出诊。儿时妈妈的辛劳背影,深深烙在张其成的脑海里。父母的言传身教,也让五兄妹懂得了什么是医者仁心,领悟了"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家训内涵,并立下传承中医、济世为民的决心。
虽然张其成的求学之路颇为周折,先后辗转中文、哲学等专业,但身为医学世家长子的他最终还是回归到中医药领域,以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方式践行中医国粹,以期让更多的国人能够了解、接受并最终享受到中医药文化带给我们的巨大价值。现如今,张其成已是中医文化和国学文化研究领域圈内圈外公认的大家。
张家其他儿女,也各有神奇。张家女儿李艳为皖南医学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安徽省名中医,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学科带头人;二子李梃大学毕业后应父母要求回到定潭经营诊所,继续"张一帖"家传,并一手创建出新安国医博物馆,践行"医在民间"的价值理念;三子李标是中国科学院博士,德国洪堡学者、旅美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四子李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开辟"中医药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向,用科学发展中医。张家五子,个个身手不凡,在所在中医药分支领域发光发彩。
2009年,张其成父亲李济仁教授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2010年"张一帖"世医家族成为第一个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安医学家族,李济仁、张舜华同为传承人。算起来,张其成父母加上张家五子女,两代七人都是教授,不可谓不奇。在2017年,张家更是作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之一, 受邀亮相了央视春晚。张其成及其家人在向世人彰显其家风家学的同时,也为当代中医药界留下一段佳话。
现如今,在张其成安徽老家,其弟李梃一手创办了新安国医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以其丰富的史料传承着中医文化与新安医学,也传承着"张一帖"世家的传奇故事。据张其成介绍,新安国医博物馆已成为当地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和文化宣传基地。
宣扬大医文化 持守仁和精诚
张其成在易学哲学研究、中医哲学研究和中医文化学研究方面,成果卓著、著作等身。早年,他基于中医药思想蕴含的哲学精神,首提"易医文化"的概念,在学术界引起不小轰动。近两年,他再将其"易医文化"的概念进一步落地,提出"大医文化"的概念,力主依托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发展,带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并助力国人健康,推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
那什么叫"大医文化"呢?张其成解释到,他提的这个"大医"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个,大医不仅能治病,更能治人,乃至能够帮助治理整个国家。在张其成看来,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大医治国的典范。习总书记的报告中,也经常引用中医药的概念来解释治国之理。第二个,大医不仅是治已病,更重要是治未病。它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很多疾病的发生。第三个,大医不仅是中医,而且是道医、佛医,还有各民族医学都应该被包括在内。也就说只要是中国老祖宗留下来医学财富,都可以纳入到大医的范畴。而以上三层意思,如何挖掘与发扬,张其成认为最终的落脚点只能放到文化上:我们不能寄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中医,但是我们可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中医文化,从而促进个体的生命健康与社会整体的稳定和谐。
正是从倡导"大医文化"的理念出发,张其成主持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该项目从国家战略、文化战略、产业战略等不同层面探讨中医药全球化之路,探索创新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方式、途径、方法,以切实提高传播效果。
基于长期研究与探索,张其成一反"博大精深"的论调,极致精炼地把中医文化概括为'心、手、脸'三个层面。其中,"心"层面就是中医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手"层面就是中医文化的制度、行为和管理;"脸"层面就是中医文化的环境形象、品牌符号。"心"主理,"手"要动,"脸"要美。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医文化的完整样貌。
这三个层面重,张其成认为中医文化的"心"才是中医药的根基和灵魂,它不仅决定了中医药学的本质与特色,而且决定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那何为中医文化之"心"呢?在2009年,张其成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相关研究课题,负责"中医医院核心价值"和"中医医院的行为规范"的挖掘和提炼。而正是在这项课题研究中,张其成将中医文化之"心"凝练成四个字,那就是"仁和精诚"。
"仁和精诚"综合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生命观、身体观、天人观、疾病观、诊疗观、养生观,能够成为中医学、中医人、中医院、中医校共同信奉和遵循的精神信仰,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难以被替代。具体说就是: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张其成一再强调,中医要传承发展,一定要守住中医的魂,守住中医的心,守住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凝练的"仁和精诚"的说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中医药界的普遍认同,在中医医院、中医高校、中医科研院所、中医药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不少机构直接将它作为院训、校训、企训。
在谈及中医的"仁和"精神时,张其成还引用张载著名的四句话予以说明,"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他认为中医本质上虽然不排斥冲突,但它的最终走向一定是调和,而不是对立到底。就像中国人常讲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道理一样,它压根就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逻辑。如果一个社会能知仁和精神,则一社会安定;如果这个世界能知仁和精神,则这世界将会趋向和平。
倡导国学养生,助力健康中国
张其成认为,中医药文化当下对国人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帮助人们树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由此,他首提"国学养生"的概念,从中医学、易学、儒家、道家、佛家汲取养生理念,竭力推动国人身心健康水平。
那什么是养生?张其成一言以蔽之,养生就是养成一种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在整个养生的过程中,而养心又高于养身。为了让忙碌的现代人简明扼要地掌握国学修心养生法,张其成还别开生面地提出"三不要"养生法,即:不要紧,不要求,不要脸。
具体地说,就是"逆时不要紧","顺时不要求","一切时不要脸"。当人们身处逆境时,容易失望,甚至绝望,所以要做到无论是遇到险境逆境还是急事难事,都"不要紧",要看淡看开,放松心态,不要紧张、不要着急,才能"否极泰来",这与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智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顺境时候, 往往不易满足,导致所求更甚,所以要做到"不要求",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无欲则刚,不求则乐。在一切时就是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不要脸","不要脸"不是指做人不要底线,不讲道德,而是指不要执着于面子,不要"端着",要撕掉自己的面具,彻底放下自己,返璞归真,无为自然,才能自在逍遥。 "三不要"是现代人心理平衡的法门,也是最重要的养心大法。
谈起健康中国,张其成接着说:健康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系统的工程,中医在促进人的全面健康方面优势突出,特别要大力发挥中医在"治未病"方面的核心主导作用。
张其成指出:中医药文化比中医药治疗影响面更广,对"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作用。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健康快乐的"人"的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目的,是要让人们首先树立健康快乐的观念,然后是形成健康快乐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不生病、无疾善终的境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普及对于未病先防以及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健康中国"建设具有成本低、收效高的强大优势。因此,张其成建议,应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治未病中心"主体下移到基层,让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治未病"的主体,将"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政府要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真正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治未病"服务平台。
同时,张其成认为还要继续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树立品牌、扩大影响。要大力鼓励推广中医文化、养生健身、防病治病的科普宣传。扩大受众面,覆盖全社会,让更多百姓受益。同时做好活动的科学评估,及时改善传播方式。真正把中医药的文化精髓传播开来、把中医药的健康理念树立起来、把中医药的健康生活方式建立起来。还应设立"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在有基础的高校、科研单位成立"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大"互联网+中医药文化"的研发力度、传播力度。支持跨学科协同创新,创作出一批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医文化精品。中医药文化及其健康养生文化的传播普及传播方式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对现代传播载体、现代传播手段进行充分的融合与利用。
不以荣誉为念,坚持守正创新
在接受我们采访的前一天,张其成刚刚获得本年度的"汤用彤国学奖"。该奖项自设立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声誉卓著,被视为国学研究领域至高终身成就奖。在所有获奖者中,张其成是最年轻的一位。
张其成颁奖辞曰:"易云天地有大德曰生,先生怀圣贤素心,积流光乃新,勤求以博采,厚德而济生;通造化之理,晓万物之义。三才同契,阴阳相成,澡雪精神,交泰天人。创设基金,惟学惟人;传承文化,惟是惟新。医艺并用,诚朴知行;调和致平,利国利民。万古声荐,景行公贤,儒雅继踵,殊采可观。荣膺兹奖,实至名归。"
谈及本次获奖,张其成引用了汤用彤先生在学术上一句引导性的话,八个字:昌明国故、融汇新知。这个奖说明中医的哲学现在已经引起了中国哲学界还有中国思想界的一种高度的关注,说明中医的价值得到了更高程度的认可。这是对他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文化研究的鞭策和鼓励。
在繁忙的中医学术研究之余,张其成一直抱着极大的热忱从事者国学与中医药文化的科普、传承与落地工作。有鉴于此,张其成在喜马拉雅FM上通过音频的方式讲授国学与中医内容。已经完成的《易经》点击率超过1700万,居喜马拉雅国学类播放量第一名;正在播出的《黄帝内经》,才短短几个月就有320多万的点击率,居新知榜健康类年度第一名。另张其成欣慰的是,众多听众中,有大批量的年轻群体。说明中医之火有种,中医之光不灭。
张其成还以自身名义成立了中医发展基金会。基金会的宗旨是通过国学国医的传承传播,助力人类生命健康,助力中华文化复兴。公益范围涉及资助中医药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据悉,张其成国学基金已经捐出840多万元,用以资助中小学、大学生、硕博士生的国学国医传承传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谈及这个基金会,张其成说他有个愿景,那就是这个基金会能够一直运营下去,只要这个基金会在,那些渴望从事中医药研究的人就能得到帮助,那么中医药文化就能一直延续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传统文化复兴先行者。那如何发挥好中医药"钥匙"的作用、扮演好"先行者的角色呢?习总书记还有句话,就是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守正,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按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而创新,则意味着不能拘泥于中医传统的表现形式,要让中医贴合时代特征,更跟得上现代人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张其成认为,中医学之所以能历尽千年而不衰,能够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守住了中医学调和致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这既是中医学经千百年发展的智慧选择,也是中医学发扬光大的守正要义。只有守正,中医学才能实现文化自信、创新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谈及中医药创新,张其成认为其核心要义就是"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他进一步阐释说,当前中医学的创新大致可分为两个思路:一是主张继承就是创新,强调完全按照传统中医来治病、授徒。二是主张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和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等,强调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在张其成看来,这两种思路虽然都有可取之处,但是又各自偏颇。因为第一种思路故步自封,完全排斥西医,这样肯定是跟这个时代的包容精神不符的。而第二种,其本质上是用西医的理念阐释中医,这里的中医成了一个被研究的对象,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综合起来,张其成开玩笑地说,他走的是第三条路,那就是一条守正创新的路子。中医学的守正创新强调以中医为主导和本体,以西医及现代科学为支持,推动中医药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
中医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正因为受到不同时代哲学成果、科技成果的滋养,中医药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张其成呼吁当代中医学绝不能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否则不仅无法实现创新,甚至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变得更加脆弱。中医学只要守住最核心的思维精华和价值观念,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大胆创新、不断开拓,就一定能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更好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责任编辑:蒋锐
相关资讯推荐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