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杰:实现中西医并重的目标,须认清中医学本质及现状
作者:梁世杰来源:官网时间:2020-05-08 20:39:19
实现中西医并重的目标,须认清中医学本质及现状
作者:梁世杰
来源:老梁谈养生栏目
老梁今天为大家探讨实现中西医并重这一话题。这个话题是十分沉重的。因为中医学的本质和中医学的现状确定了实现中西医并重这一目标,真的是困难重重啊,如果不去花大力气或许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吧。
3月10号,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发表:推进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健康治理现代化 署名文章,文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大力推行中西医结合,在乙脑、流脑、出血热、SARS、甲流等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有效药物三氧化二砷的研究和开发等,都是现代科学知识方法与古代用药经验相结合的科研成果。2003年,国医大师邓铁涛曾推动中医抗非典创造了3个0(零死亡、零感染、零后遗症)的奇迹。2015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更是体现了世界对于人类健康事业中的中医药巨大贡献的肯定。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对患者发挥了整体调节、提高免疫、激发自身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等功效。目前在5万余名治愈患者中,大多数使用过中医药。
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也是事实。
老梁认为强调中西医并重发展实现医学现代化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英明正确的。但是老梁认为要实现中西医并重这一伟大目标,却是任重而道远。因为目前中西医的客观差距造成实现中西医并重在我国实现,需要克服诸多的困难。老梁最终认为只有认清中西医现状才是实现中西医并重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老梁搜集了一下中西医目前的差距的相关资料。读到后真的是触目惊心!
中医药是我国以西医药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必要有益补充,但是目前中西医医疗资源比例严重失衡,中医机构和人员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极低,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差,负债率高,服务网络不健全,政府投入不足,中医药服务费用较低,承担的医疗保障任务较重,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使中医药特色逐渐淡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
一、中医机构和人员较少
2011年中医机构(包括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隶属于卫生部门的中医科研机构)达到38224个,占全国卫生机构的4.01%;中医类医院总共3308个,约占全国医院总数的15.05%;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为420329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比例的6.79%。全国卫生机构的中医分科床位总数为722269张,占全国总床位数的14.00%。中医执业(助理)医师309272人,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12.54%;全国每万人口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3人。
二、中医类医院基础差,底子薄
2011年全国医院院均总资产为7589.85万元,中医类医院院均总资产为6045.71万元;全国医院院均固定资产为4851.24万元,中医类医院固定资产为3760.16万元;全国医院床均固定资产为28.78万元,中医类医院床均固定资产为23.50万元;全国医院资产负债率为35.96%;中医类医院的资产负债率为38.31%。2011年中医类医院院均房屋建筑面积为1.28万 m2,院均业务用房面积为9399.02 m2,床均房屋建筑面积和床均业务用房面积分别为79.93 m2和58.74 m2;全国医院院均房屋建筑面积为1.57万 m2,院均业务用房面积1.14万 m2,床均房屋建筑面积93.19 m2,床均业务用房面积67.33 m2[1-2]。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医类医院在资产水平和建筑面积上都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负债率较高,说明中医类医院基础条件差,整体规模较小,高值大型仪器设备较少,医疗用房相对狭小,运营状态不佳。

全国只有75.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5%的乡镇卫生院、51.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57.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差,人才严重匮乏、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基层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中医药简便检廉的特色优势不能在基层充分发挥。
四、中西医财政投入对比
2011年中医机构财政拨款194.73亿元,占医疗机构财政拨款3062.05亿元的6.36%[2]。由于西医医疗资源占有绝对的优势,导致政府医疗保障社会支出、个人医疗支出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捐赠的款物也集中到了西医医疗机构。财政投入的不足,导致中医医疗机构改善就医环境、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引进高层次人才困难,从而使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整体环境相对较差,人才相对匮乏,很难持续健康发展。
五、中西医诊疗服务情况对比
2011年,全国卫生机构中医分科门急诊总人次达5.92亿,占全国门急诊总人次的15.38%;全国卫生机构中医分科出院人数达1925万,占全国出院总人数的12.61%。2011年公立中医(综合)医院的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是152.94元,比全国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的186.06元低33.12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7.8%;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是5206.28元,比全国公立医院的6909.9元低1703.62元,较全国人均医疗费低24.65%[1-2]。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占用极少医疗资源的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了高效的医疗服务,并且服务费用远低于西医医疗机构。
六、中西医医疗资源比例失衡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首先,由于西医医疗资源占有绝对优势,机构服务的患者总量较大,西医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特床位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等较中医高,而中医药的点是简便检廉,中医医疗机构人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西医医疗机构,这势必造成中医医疗机构收入的不足,这就需要在财政投入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以弥补中医医疗机构因此而减少的收入,而实际情况恰恰与之相反,中医医疗机构财政投入比例极低,只占到总体医疗投入的6.36%,很多中医医疗机构尤其是县级中医医疗机构陷入了患者越多、疗效越好、收入越少的怪圈。严重挫伤了中医医疗工作者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医医疗工作者的专业信念,使很多中医为追求经济利益改行转为西医,许多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逐渐淡化,西医化严重,长此以往,中医药将会逐渐消亡。
其次,由于西医医疗机构分布广泛,深入广大社区、街道、农村、乡镇,为患者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性,使人民群众选择西医服务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形成有病看西医的就医习惯。中医机构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带,未能形成广泛的服务网点,乡镇、农村或非城市中心区的患者到中医机构就诊必须前往较远的城市中心地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同时因为交通、住宿等原因增加了患者就医的成本,使人民群众选择中医的几率明显降低,从而逐渐对中医药感到陌生、不信任,动摇了中医药发展的根基。
再次,由于中医医疗机构原本就资产少、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加之政府投入绝大部分投入到了西医医疗机构,使中医医疗机构没有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以良好的住院就诊环境、高级的医疗设备吸引患者就医,制约了中医医疗机构的辐射范围、影响力,不能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导致中医医疗机构业务总量的萎缩、收入减少、负债率提高、运营困难、并形成恶性循环。
从以上六个方面数据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中医与西医的发展状态真的不是半斤八两的差距呀,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是用捧着大盆吃饭,一个是用碗边儿吃饭。如此巨大的差距,要实现真正的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平衡发展。老梁认为困难不是一般的重。
因为他涉及到了利益分配的问题。但是又不仅仅是国家层面政策倾斜及利益分配的问题。他涉及到将要面临现代医疗的产业发展所涉及到的上下游的各个环节的竞争和相关产业的竞争与制约。
因为中医的特点是从古至今的节约式的一种诊疗方式,他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他依靠人的本能望闻问切感官作为诊疗工具,利用的是大自然的金石草木,即使经过了相关的制药环节,但是利润也是极微薄的!创造利润的手段比不上现代医学,就如农业发展不如房地产开发所带来的各个行业的繁荣一样,远远不能绑架中国经济一样!
现代医学带动的是声光电化工钢铁等所有产业链的繁荣,所以中医药在多方面的市场竞争中很明显的处于劣势,因为市场需要遵循逐利的经济规律,很自然的会形成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
因此很少会有产业愿意支持中医药发展,这样就造成了中医越是省钱越是高效,越是没有毒副作用越容易被淘汰的最终局面。反过来说,农耕文化所造就的中医本身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相关产业去支持他。老梁觉得真的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驳论啊。真没有办法,用经济规律去发展中医,从而也更加的说明了中医就不是用来牟利的,而是用来救人的这一医学本质。
那么问题来了,要真正实现中西医并重的远大目标,采取哪种措施才最有利最有效呢?老梁认为中医一定需要被国家养起来的,因为就经济效益来说他太弱势了,尽管中医学本身很强大。
一、提高中医药财政投入
建立稳定增长的中医药投入保障机制,提高中医药财政投入比重,加大对中医药基本建设项目、中医药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中医药事业补助性专款,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公立中医医院合理补偿机制,公立医院政府补助应对中医医院予以倾斜。实行中医药服务政策性亏损财政补贴制度。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调整中医药服务价格
二、 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和以中医药社区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中医科、中药房;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要配别中医药人员。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医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医疗机构,扩大中医医疗资源。
三、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坚持中医医疗机构以中医药服务为主,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保证医疗质量,突出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扩展中医药服务人群,提高中医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和住院人次,扩大中医药影响力。
老梁认为以上三条是实现中西医并重的有效的策略,但不是全部。更多的手段需要在探索中逐渐去发现,逐渐去运用。
参考信息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年第11期
相关资讯推荐
-
无相关信息